(一)关于婴幼儿窒息,我们需要了解的
作者 :浩然妈妈
2018年3月2日元宵节,爱子浩然在上海蓝贝壳幼儿园午餐时分发生噎食窒息,导致大脑严重损伤,经救治无效,于5月2日永远的离开尘世。
惊闻孩子悲剧的朋友,一直来问我们,浩然是怎么噎着的?为什么噎着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后果?幼儿园到底施救了没有?如果施救,怎么救的?救治了多久?我们非常心痛、心塞,日夜心意难安,因为这一直也是我们疑惑,并且希望知道的。然而,事发至今,我们依然不知道事发经过。
我们亲历自己的孩子噎食窒息伤害的悲剧,在儿童医学中心短短的61天,又连续遇见三起噎食窒息悲剧。心痛难受之余,感叹不安全因素离孩子们实在是太近。在和医生沟通中,我们了解,这些悲剧其实并非不可避免。
同样为人父母,我们也希望将了解到的儿童窒息防护相关信息和急救误区告诉大家,并请求大家转发 ,或许就多一个家庭远离灾难,少一个家庭上演悲剧。
有好心朋友提醒我们,发布这篇文章可能让人误解悠悠的事件是个纯粹的意外,同时我们一旦发现有关幼儿园的问题,应该留存证据后等待司法程序。我们早已了解,并谢谢这些朋友的关心和提醒。
我们起初感念学校对孩子两年半的教育,不敢妄加揣测事故起因,只是孩子在学校出事,我们找老师了解情况后,对事件有诸多疑问 ,要求相关部门履行调查职能 ,我们合理合法的知情权不应该被推诿,我们正常的诉求透明的调查过程、客观的调查结果并不过分。类似的事件,上海每年几起,我们整理我们了解到的信息,希望正确的儿童窒息安全防护急救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,让类似的悲剧不再上演,这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,需要我们每一位成年人的参与和努力。
信息提示:
如果您在上海,希望现场学习心肺复苏急救知识,可以按以下信息自行前往参加免费公益培训:
“5分钟学心肺复苏现场教学”公益培训,由全球儿童安全组织、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上海地铁联合举办。
培训地址: 地铁6号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站,地铁站内3号出口方向。
培训时间: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:SAFEKIDS全球儿童安全组织。公众号会提前一周预报时间,一般为每月第三周周五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半。
关于婴幼儿窒息,我们需要了解的
01 发生概率
在我国,每年有近3000名儿童因异物阻塞气道而窒息失去生命。看到这里,大家都会想,这是个小概率事件。然而,短短30天不到,我们却在儿童医学中心PICU遇见三起窒息悲剧,无论概率多低,事故一旦发生,对家庭而言可能就是全部,病历上描述的每一个字都是不可承受之痛。我们也发现,身边一些朋友对窒息安全防护和急救上仍然有误区 ,这让我们觉得它时刻在我们身边虎视眈眈,我们有必要将我们知道的信息向大家普及。
在百度输入关键字“窒息案例”,共显示371万条结果,但在搜索首页中没有显示一例儿童窒息案例。当输入关键字“儿童窒息案例”,共显示116万条结果。也就是说,虽然百度“儿童窒息”在所有窒息案例中占比33%,但常规搜索中,却并没有直接显示儿童窒息相关案例,社会的关注度远远不够。
我们特别希望并呼吁身边每一个人,重视和掌握生命急救防护知识,防患于未然。这样,我们身边就多了一份生命的希望。
02 后果严重性
我们日常生活中,喝水被呛或被食物噎住一般都算不上是窒息。窒息主要指人体呼吸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受阻或异常,导致体内严重缺氧,器官和组织因缺氧广泛损伤、坏死,是危重症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。参考相关文献,研究数据证实,窒息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。
参考文献:施卫兴. 2008-2012年上海市奉贤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[J]. 上海医药. 2013(08)
参考文献:詹建英;浙江省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10年流行趋势分析 [J]. 浙江预防医学. 2016(05)
一般常见窒息分为因胃反流窒息、中毒性窒息、气管异物窒息。
打斗、快速奔跑、醉酒、溺水等情况可能造成胃反流窒息;
一氧化碳中毒,大量的一氧化碳由呼吸道吸入肺,进入血液,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,阻碍了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与解离,导致组织缺氧造成的中毒窒息;
气管异物窒息常见于老年人或3岁以下的婴幼儿,因其咽喉防御功能不健全或衰退。儿童在进食或玩耍时,口中含有坚果、大块食物或其他异物时,若突然大哭或逗笑,异物会突然阻塞气道导致窒息。
窒息发生时,病人会用手伸向喉部表示哽咽窒息,表情惊恐万状,几秒内嘴唇和皮肤由苍白转为青紫,呼吸逐渐变慢或微弱,继而不规则,到呼吸停止,心跳随之减慢而停止,瞳孔散大,对光反射消失,意识随即丧失。若不能在4分钟内解除梗阻,可因严重缺氧、心跳骤停失去生命。即使抢救成活,也会因脑缺氧时间过长,导致不可逆的脑部伤害,遗留瘫痪、失语、智力障碍等严重并发症。
03 婴幼儿窒息防护
婴幼儿窒息防护是我们发布这篇文章的初衷和出发点之一。如前文所说,窒息一旦发生,抢救时效性要求很紧迫,即使4分钟内解除梗阻,也可能产生大脑不同程度的不可逆损伤。最好的防护即防患于未然!因此,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应首先重视对引起窒息原因的关注,从日常细节做起,防微杜渐,从源头上避免悲剧产生。
(未完待续,请关注系列二:婴幼儿窒息防护之儿童篇)
- END -